唐王朝的绝响:李嗣业身后的大唐陌刀队

在唐朝战功显赫的将军有很多,其中李嗣业当属凤毛麟角的陌刀将。据史料记载他身高七尺,臂力绝众,善用陌刀,所向披靡,被称为唐代项羽。他在城墙上一句“挡嗣业者,人马俱碎!”响彻千年,率领着所属的陌刀队,将大唐刀锋的威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唐王朝的绝响:李嗣业身后的大唐陌刀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叛军一路从范阳起兵势如破竹,相继攻克了洛阳,潼关和大唐国都长安。当时的唐军一败再败,士气低落,几乎和叛军一交手就土崩瓦解。就在叛军直扑位于香积寺内的中军大营时,他们以为今天又会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唐将李嗣业率领着2500名唐军在此严阵以待,这支部队气势高涨队列严整和其他唐军的一脸萎靡形成了鲜明对比。

唐王朝的绝响:李嗣业身后的大唐陌刀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是唐军最为精锐的陌刀队,和陌刀队交战的所有对手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剁成碎块。李嗣业则是这支陌刀队的统兵将领。

当时盘踞于西域地区有大大小小近70个政权,其中势力最强的是吐蕃王朝。在和谈失败后,高仙芝当机立断首先率军进攻吐蕃。高仙芝正面牵制住吐蕃主力后,李嗣业随即率领三千骑兵绕道吐蕃军侧后方。待吐蕃军人困马乏时,李嗣业一声震天怒吼,率军突然从左翼杀出。

据说,李嗣业出现的十分突然,吐蕃军战马被李嗣业一声怒吼吓的顿时失去了控制,中军阵型立马陷于混乱之中。随后,李嗣业携大胜余威百里奔袭吐蕃大营,等高仙芝率大军赶到时,李嗣业已经活捉吐蕃公主和勃律王归来军前。

李嗣业率军所到之处,皆是望风而降的城池和部落。唐军兵不血刃就控制了河套地区和大半西域,李嗣业也因此被西域百姓称为“神通将军”。

唐王朝的绝响:李嗣业身后的大唐陌刀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唐帝国国力强盛时期,就专门培养了一小批陌刀队,陌刀长近两米重达25公斤,只需要轻轻一挥,人马就会如同纸片一样被切碎。因此这种武器的锻造工艺一直都是唐帝国的最高机密。李嗣业就是统辖陌刀队的将领。这支军队在打造之初就是为了应对北方骁勇善战的骑兵,被称为骑兵的克星。

此时唐皇李隆基兵败逃亡,这支李嗣业的陌刀队成了挽回唐军颓势,救主护驾的最后希望。于是李隆基立刻下令调集陌刀队出兵迎战叛军。

公元757年,唐军退守至香积寺附近与安禄山的叛军做最后的决战。陌刀队被置于唐军阵列的最后方,一旦前军被攻破,李嗣业的陌刀队就是稳住军阵的最后希望。

他摆好阵型严阵以待,一旦叛军攻破前军他们誓死要守住最后的防线,当敌军骑兵冲杀过来时,陌刀队在李嗣业的率领下对叛军发起了进攻。李嗣业手持陌刀立于最前排,率先杀入敌阵砍杀数十人。一通拼杀之后,叛军见不可敌,便立刻回马撤军,此时溃散的唐军也终于重新集结起来。

唐王朝的绝响:李嗣业身后的大唐陌刀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激战数小时之后,李嗣业砍杀敌军数十人,李归仁眼看大势已去便率残部逃跑。当晚唐军攻入长安城,清除全部三万叛军。此战后,长安城胜利被收复,李嗣业也因立此不世之功受封虢国公。

李嗣业此时虽然达到了自己戎马生涯的最巅峰,但也为他最后悲惨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公元758年,唐肃宗再度调集括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北庭行营节度李嗣业等人围攻安庆绪驻守的邺城,也就是相州。

同时,唐肃宗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使,实则是监军。就是这个昏招让一代大将李嗣业马革裹尸,血洒疆场。

鱼朝恩的瞎指挥下,李嗣业部队陷入叛军包围圈中,而李嗣业被叛军的流矢射中,身负箭伤。

原本经过几天的休养,李嗣业的病快好了,可叛军又来挑衅,李嗣业不顾旧伤,准备上战场,于是大叫一声,结果伤口破裂,吐血而亡。

可惜英雄短命:李嗣业被流箭所伤,就此而逝。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自盛而衰,出现了藩镇割据的现象,陌刀一直流行到晚唐。但历史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李嗣业与陌刀队的锋芒毕露,已然让我们认识了大唐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