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1948年的初秋,中华大地,金色纷呈,一片丰收景色映入人们的眼帘。

与这美好风光不协调的是炮火连天,兵荒马乱。对于这种喜忧相间的景观,不同的人群有着截然相反的情感。

在解放区,广大军民欢欣鼓舞,斗志昂扬,为响应毛泽东发出的“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的号召,既要搞好秋收秋种,支援前线,又要秣马厉兵,准备打大仗,消灭更多的敌人。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而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人们,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境,他们忧心忡忡,无思生计,特别是那些当官的有钱的人,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害怕蒋家王朝土崩瓦解。

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秋令时节,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拉开了序幕。

在大决战前夕,毛泽东当然不会忘记,几个月前蒋介石在南京登上“总统”宝座时,说的一番话。

那是在1947年3月29日,国民党召开“行宪国民大会”,选举所谓的“总统”。

蒋介石为了使自己当选,不得不硬着头皮向代表们许诺:“一定可以在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时间内,肃清中原的解放军。”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就是为了这个,毛泽东在修改新华社起草的一篇社论时,加了一句绝妙的话:“三个月已经过去了,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要满六个月,我们倒要看一看,究竟谁肃清谁。”

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战争20多年来,对于决战问题他一直持谨慎态度,尤其是对关系到战争命运的战略决战,他当然更要慎之又慎。

然而,在关键时刻,他毫不含糊,当大决战的时机一经到来,他能够一下子把它抓住,依据战局的发展变化,因势利导,迅速地毫不迟疑地指挥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性战役,从而把战争引向胜利。

这再次显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战略家,所具有的非凡气魄和胆略。

战略决战是战略进攻高度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从性质上说,它仍然属于战略进攻的范畴。

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役组成。

由于这三个战役都是歼灭敌人50万左右的大规模战略性战役,又由于三大战役在东北、华东、华北三个临近的战场上同时和先后进行,时间比较集中,相互密切配合,在战略上成为一个整体,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战略阶段。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在三大战役之前,毛泽东指挥华东野战军的30万大军举行了著名的济南战役。济南战役的胜利,为战略决战拉开了序幕。

人民解放军在前两年的战争中,虽然歼灭了国民党军60多个整编师(军),共260多万人,但这些都是一次歼灭敌军几个、十几个旅,最多一个兵团、10万人以下的歼灭战,没有出现一次歼灭敌军两个兵团、十几万人以上的大歼灭战。

同样,人民解放军在第二年战争中,虽然夺取了国民党160多个城市,但这些都是几千到几万敌军防守的中小城市,没有攻占10万以上敌军守备的坚固设防的大城市。

随着战争形势的演变,如何打更大的歼灭战,夺取有重兵防守的大城市,就成为发展战略进攻,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加速战争进程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尚无实践经验,而亟待解决的难题。

就是说,毛泽东提出要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敢于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

要做到这一步,还需要闯过两关:一是能够在一次战役中歼灭敌军两三个兵团、几十万人;二是能够攻克10万以上敌军守备的大城市。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对于这个重大问题,在西柏坡的九月会议上,经过充分酝酿和讨论,首先在最高领导层达成了共识。

刘少奇在发言中说:“我们在战争中,带有决战性的攻坚和大的会战,这两关没有过,过了这两关,问题就解决了。”

邓小平在发言中也指出:“前两年打胜仗,第三年是关键。困难确实有,真正带决战性的攻坚这一关还没有过。但困难可以在胜利中解决,军事胜利是决定性环节。”

要攻克国民党10万人以上守备的大城市,从哪里开刀呢?当时有三个城市可供选择:一个是东北的长春,一个是华东的济南,再一个是华北的太原。

在这三个城市当中,太原似乎可以暂时不做考虑,因为当时华北敌我形势尚不具备攻克太原的有利条件。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在剩下的两个城市中,攻占长春的有利条件更多一些。长春守敌有国民党正规军两个军,加上非正规军共10万人,防御工事坚固,号称“坚冠全国”。

但是守军内部矛盾很深,中央军、地方军、正规军、非正规军互相歧视,勾心斗角。

其守城两大主力之一的第六十军,是滇系地方军,军长曾泽生与解放军有秘密联系,正在策划起义。加之长春陆上交通线已全部被切断,各种补给全靠空运,早已成为一座孤城。

这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兵力、火力都占优势,仅重炮就有660余门,论实力,拿下长春不成问题。

早在1948年4月间,林彪就曾经向毛泽东建议先打长春。毛泽东很快就批准林彪的计划,并在复电中指出:“各大城市的攻克、将从长春战役取得经验。”

要求林彪精心指挥,务期必胜。可是,打的结果只歼灭了外围守军一部,未能攻克长春全城。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此时林彪改变主意,认为打长春消耗必大,而且无获胜把握,因此改为“久困长围”。

打长春的计划未能实现,毛泽东最终决定,坚决攻克济南。

济南,北依黄河,南靠泰山,西畔运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当时有人口70余万,是国民党山东省省政府、第二绥靖区司令部所在地,同时又是津浦、胶济两条铁路的交汇点。也是蒋介石赖以支撑华东和华北两大战区的战略要地之一。

国民党军若能固守济南,则南可保持徐州防御和稳定,屏障江淮;北可进出平津,连接华北。

因此,蒋介石认为,济南在军事、政治、地理上至关重要,一直把它看作仅次于平、津、徐的战略要地。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为确保济南稳固,早在一年多前,蒋介石就曾亲自到济南布置防务,向时任省政府主席、绥靖区司令的王耀武面授机宜,令其统领10万守军长期固守,不得有任何闪失。

在毛泽东眼里,济南是必得之城。他认为,要进一步改变华东战局,必须首先夺取这个战略要点。

夺取济南后,既可以使华东野战军全力南进,直逼徐州,又可以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有利于尔后大规模作战。

同时,还可以从夺取济南的战斗中获得攻克坚固设防城市的阵地进攻战经验,这对惯于打运动战的解放军来说至为重要。

毛泽东在1948年7月曾多次致电粟裕,指示他要准备攻占济南。

毛泽东在电报中说:如能在八、九两月攻占济南,则山东内线兵团可于十月南下,配合外线兵团打几个大仗,争取于冬春夺取徐州;同时又可利用攻济而迫使徐州敌军两个兵团北援,使敌分散,首尾不能相顾,利于我各个击破。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此时,华东野战军可谓兵强马壮,兵多将广。山东外线兵团6个纵队,再加特种兵纵队和两广纵队共18.5万人。

山东内线兵团4个纵队,共10万多人;苏北兵团3个纵队,共6万人;上述三个野战兵团共计约35万人。

此外还有华东军区所属部队及地方基干武装31万人,总计66万人。

全军各部队在大好形势鼓舞下,士气旺盛,求战心切,他们提出:“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山东人民群众生产、支前热情高,劲头足,为解放军提供了可靠的后方保障。

而山东境内的国民党军,仅残存济南、青岛、烟台、临沂等几个孤立据点。其中,济南已处于解放军四面包围之中,东距青岛、南距徐州各为300公里,中间被解放区彻底隔离。

其水陆交通已被切断,仅靠空中运输补充有限物资,真是茕茕孑立,孤单忧愁,虽然守军有10万之众,但供给不足,士气低落,固守待援信心动摇。

在此种不利情况之下,守城司令王耀武已经预感到孤城难保。于是他飞到南京面见蒋介石,报告军情。

他说,解放军正云集济南周围,情势紧急,建议放弃济南,将10万守军南撤,固守徐州地区,以利尔后作战。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王耀武的建议虽然有点泄气,但也不失为尚有战略眼光之见。

正为屡战屡败焦躁不安的蒋介石,一听王耀武要撤守济南的泄气话,顿时暴跳如雷,指着王耀武的鼻子大叫:“你怎么如此不从大处着眼,倘若丢掉济南,驻青岛的美军就陷入孤立。影响美国对我们的援助;更重要的是,如若放弃济南,徐州失去屏障,南京就会受到威胁。一定要从政治上、军事上看到济南的重要性,无论战局如何变化,济南决不可丢。”

王耀武站在那里一声不吭,蒋介石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一点:“你在济南并不孤立,有徐州方面策应,而且还有空军支援。即使没有后方,也可以作战。你放心,如果解放军进攻,我要亲自督促徐州方面增援。打仗就是打士气嘛,当官的要鼓励士气才是,不要自己先气馁了,这个你是晓得的。”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蒋介石嘴巴子是很硬的,但他又何尝不知济南确实吃紧。

于是在王耀武走后不久,他命令驻徐州的整编第八十三师的第十九旅、驻青岛的整编第三十二师的第五十七旅,紧急空运到济南。

蒋介石还答应王耀武,此项空援完成后,将再空运一个师,加强济南防御。

这时美国人也着急了。南京的美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巴大维,紧急会见蒋介石,他直率地向蒋提出:应尽快将王耀武撤出济南,集中到徐州,加强南线防御。

巴大维甚至不给蒋介石留面子,毫不客气地说:“济南已等于失陷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此时空运增援,无异使国军增多损失而已,与其再空运军队去,倒不如把济南现有10万守军撤到徐州,才是上策。”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蒋介石对美国顾问的话,有时听得进去,答应照办,有时听不进去,只是口头答应,敷衍一下,而不照办,有时则干脆当面回绝。

这次美国人说要撤退济南,蒋介石当即表示,济南是山东首府,出于政治考虑不能放弃,必须防守。

巴大维似乎没有看出蒋介石已经有点不耐烦的样子,又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大道理。

他毫不客气地说:“阁下,你想用单纯防御的方法对付解放军,希图在有限的范围内坚守城市,是徒劳无益的。此时应当做的是从徐州向北、济南向南、南北对进、两面攻击,重开徐州、济南之间的走廊,将王耀武所部安全撤至徐州……”

刚说到这里,巴大维见蒋介石扭过脸去沉默不悦,他没有再继续说下去,遂告辞而去。

其实,蒋介石绝不比别人傻。王耀武的进言,巴大维的说词,他都想到过,但最终还是决定要守住济南,这自有他的道理。

被毛泽东打怕了的蒋介石,豫东惨败余悸未消,早就在嘀咕济南的命运了。他预感到,毛泽东下一个目标有可能就是济南。

他猜想,毛泽东不会不知道只有占领济南,解放军才能南下江淮。所以他命令王耀武在济南加紧修筑永久性防御工事,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

蒋介石原想,只要把华东北大门守住,就能确保徐州无虞。他没有想过要放弃济南的问题。一是军事上不利;二是政治上也不允许他这样做。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谁都可以想像得出来,要是济南不战而退,山东一下子就会垮掉,蒋介石无法交待。

后来,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豫东战役后,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东移,内线兵团已扫除胶济、津浦铁路沿线各主要据点,使济南陷入孤立状态,粟裕也率领野战军指挥机关回师山东曲阜。

这时,济南守军一下子紧张起来。如果说,蒋介石想过撤退的话,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他未能也不敢在此时做出放弃济南的抉择。在军事上,南撤的代价不会很小,弄不好济南拱手白送不说,撤退的10万人很可能在中途被包围消灭,因为解放军善于打运动战,这是众所周知的。

何况撤退的败军,在慌乱中很难保持原有的战斗力。

等到王耀武、巴大维向蒋介石建议撤出济南之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这时解放军已把济南团团包围,就凭国民党军那点战斗力,要想突围出去,打通几百里的解放区,跑到徐州,恐怕比登天还难。这一层道理蒋介石是不会不算计到的。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所以他盘算的结果,与其撤退济南,在狼狈的逃跑中失败,还不如死守济南,让十万将士在悲壮中与阵地共存亡。

更何况,如果运筹得当,计划周到,再加上运气好,上帝保佑,说不定还可以转败为胜呢!

想到这里,蒋介石铁下心来:死守济南。

于是,蒋介石指示其统帅部,根据他的作战意图,制定了一个《济南会战计划》。

严令王耀武固守济南,缩小防御圈,扼守要点,控制强大预备队,采取机动防御,用火力和机动出击消灭进攻之解放军。

同时命令在徐州附近集结的邱清泉、黄百韬、李弥所属三个兵团,加紧整理补充,当济南遭到攻击时,三个兵团迅速北上增援,在兖州、济宁间与华东解放军主力决战,并将其一举击败,解围济南。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为加强守城和增援作战力量,决定以济南、青岛为主要基地,以北平、徐州为辅助基地,集中战斗机162架、重型轰炸机42架,对华东解放军前线和后方进行猛烈轰炸。

蒋介石还命令空军加紧向济南空投粮食和弹药,保障两个月用量。并随时准备将徐州的一个整编师空运到济南。

一切布置完了之后,蒋介石长出了一口气,他再次给王耀武打气:“只要你头几天顶得住,待解放军打得精疲力竭时,我立即派出强大兵团增援,你守城部队派两个师出击,南北夹攻,定获全胜。”

蒋介石又忘乎所以了。

针对蒋介石的计划,毛泽东认为,如果真打济南,徐州的三个兵团一定会北进增援,但在刚结束的豫东战役中,区寿年兵团被歼灭,邱、黄两个兵团受到严重打击,这个教训他们不会忘记。

因此,增援的三个兵团很可能采取谨慎集结、缓慢前进的方法,来对付我们的攻城打援战术。

基于这个判断,毛泽东致电粟裕:“济南战役应采取攻城打援分工协作的方针,以达到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同时,毛泽东命令中原野战军,在适当时机攻击郑州、信阳附近的敌军,以钳制援敌,配合济南战役。

济南战役前五天,即9月11日,毛泽东致电山东内线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对攻济打援的目的、手段和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作了明确规定。

毛泽东在电报中说:“此次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却不应以多数兵力打济南。如果以多数兵力打济南,以少数兵力打援敌,则因援敌甚多,势必阻不住,不能歼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济的必要时间,则攻济必不成功。”

同时,毛泽东又说明:“这种部署,遇到情况变化时可以改变,如援敌已被阻住,而攻城需要增加兵力时,可从打援方面抽调兵力参加攻城;在攻城短期不能解决战斗,而援敌又已大举进犯,非歼灭援敌不能继续攻城时,则应从攻城兵团中抽调一部至半数兵力加入打援。”

在一切部署妥当之后,毛泽东命令:攻城指挥由许世友担负,全战役指挥由粟裕担负。争取一个月左右打完,但必须准备打两个月至三个月。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毛泽东对济南战役的指挥,既坚定又谨慎,从战役方针、战役部署到作战方法,以及其他战场的配合等方方面面都作了周详的部署,如此指挥,焉能不胜?

华东野战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经过充分准备后,以7个纵队及地方部队共14万人,担负攻城任务,以8个纵队及地方部队共18万人,担负打援任务,于9月16日发起对济南的进攻。

战至24日,只打了8天,这个蒋介石自诩“固若金汤”的大城市就被攻克了,全歼守敌10万余人,生俘济南绥靖区司令王耀武。

王耀武被俘后,倒是颇有自知之明,他垂头丧气地说道:“我的作战计划全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面对毛泽东这样强大的对手,王耀武可以说输得心服口服了。

在人民解放军攻击济南时,蒋介石多次严令徐州的邱清泉、黄百韬、李弥三个兵团分路前往增援。

但各路援敌惧怕被解放军强大的打援部队歼灭,始终徘徊不前,使蒋介石非常失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济南被毛泽东拿走。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蒋介石丢失济南,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和国际媒体都引起了巨大震动。

连蒋介石的亲信、少壮派高级将领杜聿明这样的人都泄气地说:“济南的失守,我们的重点防御计划已经被解放军击破。”

美联社发表消息说:“国民党军把华东的重要城市济南丢掉了,自今以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哪个城市,就攻哪个城市,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日本《朝日新闻》说:“从此,中国的内战进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阶段。”

王耀武被俘后心服口服:我的计划全被毛泽东看穿,焉能不败

毛泽东对济南的顺利攻克十分欣慰,他说:“这个胜利已经动摇了蒋介石反动军队的内部,这是两年多革命战争给予敌人最严重的打击之一。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就是北平、天津、沈阳三点也不除外了。华东和中原的全部解放,已经更加迫近了。”

人民解放军攻占济南后,山东全境基本解放,从而使整个战局发生了进一步变化。

华东野战军可以全部向徐州方向进击,与中原野战军会合,为在徐州地区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