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相信所有的新生代大学生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考公一年比一年难。很多人把考公热归咎为就业不景气的缘故。其实这个看法是片面的。其实,考公热的深度因素,是因为大学不断扩招,导致了考公的升温。
90年代就业难
说起90年代,相信很多人会感觉那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年代。其实,对于民营企业业主来说,上世纪90年代确实是蓬勃发展的年代。但对于打工人来说,那还真不是一个太友好的年代。因为在90年代,大学的录取率很低,甚至普高的录取率都不到40%。那时候对于主流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初中毕业考虑的不是上普高,而是去哪儿打工。而没有学历的年轻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厂打工。
那时候劳动力过剩,这种情况被专家称之为“人口红利”,而这种红利也意味着:很多青壮年想去工厂打工,还得讨好班组长,甚至在2002年的广东,很多流水线工人,月底的时候还得给班组长送礼物,否则可能失业。一晃二十年过去了,现如今的流水线招工困难,和2002年,宛如两个世界、平行时空。
对于90年代的大学生来说,就业相对比现在容易太多。要知道,即便是2000年,全国的应届大学生(包括大专)还不到一百万,和现在一年的应届生一千多万相比,相差十倍都不止。但是,当时的大学生太稀缺,才导致的就业容易。因此在90年代,对于主流打工人来说,主体上还是就业难的。
考公热的背后
考公热大概从最近十年以来,开始不断升温。而升温的原因与其说是就业难,不如说是社会的学历结构发生了变化。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尽管多数年轻人觉得就业难,但还是考虑找一些工厂、工地的工作去做:毕竟,那时候考公务员,最起码是需要大专学历的。而对于多数连高中都没读过的年轻人来说,想弄一张统招全日制大专学历,又是何等的奢望。所以,那时候,就业再难,年轻人也不会考虑考公。
但是从2010年代开始,一切发生了变化:新生代大学生比例不断提高,不断激增。甚至硕博都越来越泛滥。同时,考公的门槛却还是没有变化:相当于水涨了,但是船还是没高。和90年代大多数年轻人没资格考公不一样,2010年代的年轻人大多数有资格考公。既然能够考公,为什么要去社会上给民企打工?
于是,这才有了考公一年比一年热的局面发生:尤其是2020年代,这一切更是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因为在2020年代,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读大学了。甚至按照现行的高考制度,即便是小学没读完,也可以用高中同等学力的社会考生身份,参加普通高考。而现如今的高考,只要把卷子填满,糊弄一个高考成绩200分左右的统招大专,难度几乎为0.有了统招大专文凭以后,自然也有资格报考三不限的公考单位。
甚至,在2020年代,只要读过普高,糊弄个民办本科的文凭是没有任何压力的。
这样的背景,考公怎么会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