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啊摇篮》里有这样一个让人泪奔的镜头,
一个两岁的女孩,在一场追悼会上,指着自己胸前的白花说:“这是爸爸的……”
追悼会上的所有人听到这句话,都默默的流下了眼泪。
电视剧里的这个女孩,其原型,正是原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的唯一女儿,左太行。
79年后,她病逝,有三位为她献上花圈。
那么她的一生是怎样的?为何会得到如此的荣誉?
循着时光的隧道,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来看看左太行的一生。

幼年丧父
1940年,在太行山以北的辽县,一个女娃呱呱坠地。
35岁的左权将军欢喜的不得了,抱着这个女儿,向来以严厉著称的他,脸上频频露出笑容。
这是左权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唯一的一个孩子。
他是如此珍视这个女儿,激动的都不知道该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
于是去找彭老总。
彭老总看到粉嘟嘟的小女娃娃也是喜爱,
想着刘伯承的孩子叫刘太行,
而这个孩子出生于太行山的太北区,
于是就说:“那么孩子就叫左太北”吧。
左权将军欣然接受。

左权将军的夫人刘志兰曾经在一二·九运动中的积极分子,
曾经被朱老总赞为“女同志中的佼佼者”。
后来又有朱老总夫妇做媒,和左权在陕西省五台山县的一个村庄中成婚。
夫妻二人本来感情就很好,如今又有了小太北,生活本该幸福美满。
可日军的突袭,改变了这一切。
1942年5月,一小股日军乔装改扮,以便衣混入根据地,
最终获取了八路军总部的确切位置。
然后,日军突然发动袭击,并且发动了空袭和地面袭击,
以“纵横合击”战术收口,我军措手不及。
虽然奋力抵抗,但仍然寡不敌众,于是指挥部决定撤离。
此时身为领导的左权明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突围,并且把被包围的指挥部人员尽快的送出去。
于是他要求自己来负责断后工作。
断后工作艰难,但却不容有任何损失,不仅要保护机密资料,更要确保重要人员的安全。
左权决定带领队伍冲击敌人的合击圈,为撤离争取时间。
这本就是一次舍命相搏。
此时,一颗炮弹飞了过来,落在了左权的附近。
自己处境如此危险,但左权已经顾及不到了,他还在拼命的指挥同志们撤离,组织战士们突围。
而就在不久之后,第二枚炮弹接踵而来。
炮弹爆炸了,碎片从弹身飞出,击中了左权的头部。
左权壮烈牺牲,那一年他37岁。
而他的女儿左太北,只有两岁。
继承遗志
“爸爸,1940年8月,您为我们娘俩赴延安送行,特抱着我与妈妈合影留念。那张照片我一直珍藏着。看,在爸爸怀里的我笑得有多开心、多快活。出生不满100天的小孩,哪里知道这竟是和您的生离死别呢……”
这是左太北写下的一段话。
而那张三个月大时和母亲,父亲的合照,是唯一的一张全家福。
小小的她,深切的体会到,如果没有可恶的日军,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本该是多么幸福的一家啊。
虽然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但她从小就知道父亲为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付出了生命。
如今父亲虽然不在了,身为女儿的她,要继承父亲的遗址,
要爱护和奉献这片土地。

左权的牺牲为人铭记,
而彭老总也没有忘记他这位战友的唯一女儿,
他对小太北十分疼爱,经常教导她,并且在她的母亲刘志兰同志工作忙的时候,
还会把小太北接到自己家,和自己的妻子一起照顾她。
左太北从小就是一个有志气的女孩,
她刻苦努力,好好学习,并且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毕业后,她进入了经委,计委,航空航天部等部门,为国家效力。
为父亲做点事情
1982年,42岁的左太北,收到了母亲给她的11封信,那是父亲的家书。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三个月就和父亲分离,两岁父亲就去世的她,
在接到这些书信,这些实实在在的,出自父亲之笔的文字时,是怎样激动的心情。
“我虽如此爱太北,但如时局有变,你可大胆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
1942年,就在日军开始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扫荡”时,左权给妻子的信中如是写到。

每当翻开这些家属,她就会泪流满面,看着旧照片上的父亲和唯一的全家福,
她决定为父亲,为他们聚少离多的家,做一点事情。
等自己退休后,有了时间,她就开始整理这些家书,
并且走访父亲的战友,
2002年,她终于完成了此生最重的事情,出版了《左权将军家书》,以此纪念自己的父母。
艰苦朴素,接济老乡
左太北的生活,一直都坚持艰苦朴素。
有一年因为有不少小偷作案,居委会开始推广安装“防盗门”,
她家那层楼里,几乎家家都安装了防盗门,而唯独左太北家是个特例,没有安装。
面对别人的询问,不怕小偷“关顾”吗?
左太北一笑,回答道:“我们家没有什么可偷的呀。”
的确没有可偷的,她和老伴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就连前几年国家号召买房,房价不高的时候,他们家也是最后通过借钱才买了房。
那么有人问了,老两口子工作那么多年,怎么一点积蓄都没有吗?

的确没有。
他们两个人的工作,都用来接济老乡了。
那些老乡是太行山根据地来的。
自己出生于那个地方,父亲的英魂保护着那个地方,
因此在左太行的心里,那一直都是一个亲切的地方,而来自那里的人,
她都当做家乡人看待。
如果有人从太行山来,她一定会亲自接待,
不光招待,遇上生活苦难的还会用自己的工作来接济他们。
所以几十年下来,一分钱积蓄也没给自己留下。
她心里明白,战火纷飞的年代,很多战士没有办法照顾自己的孩子,
都把孩子托付给老乡照顾。
而那个时候的老乡,都是尽心尽力的在照顾这些小娃娃,宁愿自己的孩子少吃一口,也不能饿着这些孩子。
自己就是这些孩子的一员,如今自己长大了,老乡有了苦难,是她该伸出援手的时候了。
“没有给左将军丢脸。”
“她没有给左将军丢脸。”
周围的人如是评价。
其实作为将军遗孤,她可以申请一些照顾。
但她的一生,都没有享受富贵,没有伸手要求特殊的照顾,
而是努力的回馈老乡,
并且为父亲编纂书籍。

她的一生,无愧父亲,也无愧抚养过她的长辈,照顾过她的老乡。
2019年,79岁的左太北与世长辞。
在他的追悼会上,无数前来吊唁,还有三位领导人送来了挽联,表达了深深的哀悼之情。
人生而为人,
一难报父母恩,
二难兼济天下。
而这两件事情,左太北都做到了。
她的一生,应该是圆满的。
其实左太北的一生,代表了许许多多的烈士的孩子。
他们生在根据地,长在马背上,养在老乡的驼篓里。
他们的身上,流着中国人滚烫的爱国血液,
或许终其一生默默不闻,但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努力,
继承着老辈的遗愿,无怨无悔的奉献着自己。
也正是有了这些人,才有了我们的今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