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福城网评

据九派新闻报道,2022年12月31日,衡水一名中学教师在上网课期间发现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要求学生打开微信进行检查。涉事学生的好友认为这一行为侵犯了涉事学生的隐私权,学生本人也非常气愤。

事发后,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该教师管理方式失当,目前学校已予以停课并辞退。该工作人员还表示,要求学校进行自查自纠,所有教师检视自身行为。

网课期间,如何让屏幕另一端的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跟上授课的节奏,以及如何让学生按时上课,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有效检查,对于教师而言确实存在不小的管理难度。正因如此,定位打卡点名、随机学号抽查、要求学生打开摄像头也成为网课的标配。这些方法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也显示出教师加强管理、认真负责的责任心。

对于上述事件,有人觉得“严师出高徒”,并在评论区为涉事教师鸣不平。其实,教师对学生严格管理、尽职尽责没有错,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上网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公开展示其聊天记录,学生不满并提出这涉嫌侵犯隐私权,也并非矫情,而是维护自身权利的表现。

用法律和制度来处理问题,不仅是对学生的保护,也是对教师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保护。《民法典》第1032条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教师法》也规定: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同时应当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和“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由此可见,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在法律的框架之中进行。

教师对学生负责,不能逾越法律和制度的边界,但也不能为了“不惹事”就对学生放任不管。无论是线下教学活动,还是网络授课,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不仅考验教师的耐心、责任心,也考验着教师的智慧。

编辑: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