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这是一部1964年上映的老电影,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了,但在上个世纪这算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影片。

而主题曲《英雄赞歌》更是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影片女主角王芳所传达出来的中国人独有的英雄精神,真实的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奋发向上。

在度过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这片土地上依旧传荡着英雄儿女的故事。
这部电影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功,靠的不仅仅是制作精良,更重要的是有现实原型作为依据。
那就是我国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中的一位女战士,她的名字叫做解秀梅,也是唯一一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一等功的女战士。
要拿到一等功可是相当难的,要知道当时的飞行员规定一等功的标准是凡击伤敌机三架者为一等功,那么解秀梅做了什呢?
就凭她在白雪皑皑的朝鲜战场上击毙的一名美国大兵吗?
这些要从“小解秀梅”说起。

一、9岁开启的战士人生
1943年的河北笼罩在日本侵略者的阴影之下,原本安宁和平的高阳县于缇村突如其来的被日本鬼子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扫荡,鲜血和枪炮填满了解秀梅的家乡。
我们的人民奋起反抗,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精神下,日本鬼子很快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其中不乏像“王小二”这样的孩子也在坚决保卫着自己的家乡,毅然决然的加入到游击队中,别看小小年纪,亦是我们优秀的战士。
而解秀梅也是如此,那一年加入游击队成为一名小通讯员时,她9岁。

一个9岁的小丫头能做什么?
她能做的可多了,站岗、放哨、送信等等,不仅做的多,任务完成的也非常出色,甚至某次还给游击队抓了个汉奸当“舌头”。
抗战胜利后,解秀梅也没闲着,虽然暂时没能直接奔赴前线,但一直在当地积极组织妇女支援前线拥军,做好后方的保障任务。
终于在解秀梅16岁那年,成功的进入到解放军文工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文艺兵。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解秀梅作为第68军的一员奉命急行军奔赴战场,刚成为人民解放军不久的解秀梅迎来了第一个挑战。
因为当时朝鲜战场上一线部队打的异常惨烈,急需支援,解秀梅虽是身体是“弱女子”,但身上跟男战士一样背着30公斤行军一点不含糊。

在战场上对女性没有特殊照顾,上了战场就是战士。
就这样战士们怀着急切的心情连续强行军赶了18天才到前线,途中解秀梅在行军之余,打着竹板唱着歌,经常和战友们一起给大家鼓舞士气。
不仅如此,解秀梅在宿营地也是忙的脚不沾地,一会儿帮着给战士们挑血泡包扎伤口,一会儿帮着炊事班烧火做饭。
看着这个像小蝴蝶一样快乐飞舞在队伍中的解秀梅,战士们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到达目的地后,解秀梅立刻被师政治部评为“行军模范”

解秀梅虽然是个文艺兵,但她能干的活实在是太多了。
时年7月,解秀梅与几名文工队的战友一同被派往师卫生所支援。
当时朝鲜战场上,谁都知道战士们难,不仅前线攻坚是场硬仗,后勤补给也很困难。
这就导致了当时粮食紧缺,解秀梅为了节约粮食,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上山砍柴、挖野菜。
在短短4天里就挖了140公斤野菜,期间还顺利躲过敌机侦察,解秀梅也因此荣获三等功。

二、妇女能顶半边天
1951年10月,解秀梅这只优秀的“小蝴蝶”又在接受了文工团指令后毅然决然的飞向前线尽心战地慰问。
一边是战地传来的炮火声震耳欲聋,一边是文工团战士们传来的悦耳丝竹之声,一切那么违和,又因为战士们崇高的信念显得那么合理。
解秀梅和自己战友们,因为实在阵地进行演出,时不时的就会有敌机过来投放炸弹,手里的乐器经常性的不是被炸坏,就是直接炸飞了。
她们没有放弃演出,反而是转头拿起锅碗瓢盆,敲击着继续唱那些英雄事迹,在一个又一个的前线部队中传唱着。

解秀梅在前线各部队慰问时,没落下自己在师卫生所学过的东西,还兼职护理员,后来专门申请留在了前线包扎所。
包扎所内的伤员,因为离前沿太近了,送来的战士们不是断胳膊断腿,就是身上数枚子弹、炸片等,浑身上下可以称得上是血肉模糊了。
甚至有一次解秀梅还将一位被冻僵战士的双脚捂在自己怀里,战士从冰冻中醒来后看见自己眼前的解秀梅,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
而这个收容大多是重病伤员的包扎所,离前沿还不到5公里。

专心救治伤员的解秀梅,并没有忘了自己的老本行,文艺兵。
她又开始拿起快板,一边唱着一边穿梭在包扎所中,就如同当初奔赴朝鲜之路上的一样。
或许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在解秀梅清脆的嗓子之下,伤员们身上的痛苦好像真的得到了缓解,脸上逐渐露出了微笑。
进到11月底的朝鲜战场,战况越发激烈,敌人的炮弹像不要钱似的往志愿军的阵地砸了下来,不久解秀梅所在的后方阵地也很快的被敌机发现。
那是1951年11月30日的下午,解秀梅记得很清楚,当时她刚刚从山上打柴回来,猛然间6架敌方战机出现在了阵地上方。

汽油弹瞬间倾泻而下,挨着包扎所的房子全部着火了,但好在阵地上的战士们比较机敏,早早的投放弹药之前就把轻伤员都转移到山上去了,只剩下因为伤势过重还为来得及转移的605团排长李永华。
解秀梅眼看情况危急,顾不上火情紧急,直愣愣的冲进火海背起李排长就往外跑,可还没跑几步,天上的汽油弹又落下来了。
其中有两颗正中二人所在的屋子,由于是茅草屋子,在汽油弹的攻势之下,瞬间变成火海。
四起的火星子将李排长的衣服都烧着了,解秀梅只得先扑灭身上的火,再寻机会冲出火海。

背着李排长好不容易冲出火海的解秀梅,加速向山上跑去与同志们会和。
李排长不忍心拖累解秀梅就让她把自己放下赶紧跑,解秀梅坚决不同意,正说着话呢,天上呼啸着落下来一颗炮弹。
解秀梅眼疾手快,先是将李排长放在地上,然后自己毫不犹豫地扑在他身上死死护住。
炸弹再二人身旁炸响,飞起的弹片、碎石将解秀梅的棉衣击破,胳膊上也渗出鲜血,但自己身下的李永华一点没伤着。
解秀梅赶紧再次背起他跑到安全的山洞里。

三、最高领导人接见的殊荣
解秀梅,从一个在朝鲜战场上不断歌颂别人英雄事迹的文艺兵,转变成了自己就是被歌颂英雄事迹中的主角。
英雄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1952年解秀梅被选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的一员,带着68军为其申请下来的一等功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不仅邓颖超、蔡畅等众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纷纷接见了解秀梅,她还代表着志愿军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向民众们继续宣扬那些伟大的英雄事迹。
在归国半年期间,来自全国人民的1300多封慰问信像雪花一样飘向解秀梅。

这个来自河北小山村的英雄,家乡也没有亏待自己的孩子,专门为解秀梅召开了6千多人规模的庆功会。
河北省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们专门为解秀梅带上了荣誉的大红花。
1952年5月23日这样一天,是解秀梅一生铭记的一天,因为她不仅受到了省政府的接待,更是作为志愿军代表要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见到毛主席的解秀梅很是激动,还从周围同志身上借了一个小本子要主席签名。

归国半年后,解秀梅由重新返回还未结束的朝鲜战场,不仅如此,在朝鲜战场上与解秀梅重逢的父亲也前去了一线。
天灾人祸,本是父女二人分别两方,可能这辈子都不再相见的父女二人,再在硝烟四起的68军战地重逢。
这也就是著名作者巴金受到父女二人奇迹般的故事启发,创作出了优秀小说《团圆》,又改编成了电影《英雄儿女》。
此后,1952年10月25日的平壤,解秀梅在这里代表志愿军大气的向金日成将军敬酒,而金将军随即也中文回应了志愿军支援朝鲜的恩情,说罢举杯一饮而尽。
这时,解秀梅又掏出了一个早早准备好的笔记本,想要下金日成将军的签名,金日成将军则是回赠了解秀梅几乎一页纸的祝福。

满身荣光战后的解秀梅,选择了条安安稳稳的平静生活,与丈夫在徐州市工作。
期间虽然低调,但是能力依旧出众,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地区级的劳模。
可好景不长,十年特殊时期开始了,曾代表过志愿军巡访国内外的解秀梅也没能躲过,多次遭受批斗,连作为纪念品的毛主席签名都被抄走。
无奈之下解秀梅只能东躲西藏,好在解秀梅的丈夫李志华未受影响,70年李志华所在的部队调到山东临沂县驻防,解秀梅也调到此处时任国棉八厂副书记。
此后解秀梅一直随着李志华四处辗转,终点站落在了河北省石家庄市,自打从战场上退下的解秀梅,甘于平淡的过了近20年。

结语: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这两句话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当年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我们都没有忘记,尸骸、骨灰等国家也会用最隆重的仪式接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晚年的解秀梅,先是突发脑血栓因病退休,后来几经调养身体也不好,住进了医院。
得知此事的众人,纷纷前往医院送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人里面除了有政府工作人员,还有来自社会上的企业家、劳动妇、工人、教授等。

现在的我们安稳生活在一个和平时代的中国,而这一切离不开那些年的奋斗,那些年在真正中无私奉献自己的战士们。
祖国不会忘记这些英雄们,人民也不会忘记这些英雄们,就如同当时的解秀梅歌颂传唱英雄赞歌一般,当下的我们也做着相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