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6月1日上午,大兴安岭森林警察在加格达奇东北的大子扬山检查森林防火时,在半山腰的石缝里发现了两把闪闪发光的青铜剑。他们感到异常惊奇,立即把他交给了国家文物部门。大子扬山海拔高达530米,它兀立群山之中,是四周最高的山峰。山上岩石裸露,植物稀疏,显得非常偏僻冷漠。

这两把剑在石缝中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却保存得非常完好是罕见的。古剑用木棒敲击发出了铿锵之声,剑身仅长出不多的绿绣,在阳光照射下还闪烁着暗光,把两把剑一把长67.1厘米,另一把长62.2厘米。据考证,他们大约产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剑身较长,可称为“青铜长剑”。究竟是什么人将它带到大兴安岭的荒漠山巅呢?

古时,大兴安岭居住着鲜卑人,它也属于东湖族系,和古代的室韦、契丹、今日的蒙古、达斡尔、锡伯等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980年在内蒙呼盟鄂伦春自治旗发现的鲜卑石室——嘎仙洞就是拓拔鲜卑族的发祥地。而发现青铜剑的大子扬山,距嘎仙洞仅一百余里,同属大兴安岭山脉。这一带在汉以前也是鲜卑人的活动范围。

由此推测,这两把青铜剑大概是古代鲜卑族战士留下来的武器。那么是在什么情况下留下的?难道是战乱之中因战败而走投无路,慌乱之中将铜剑藏匿于石缝之中吗?抑或是远古时期有各种祭祀活动,将铜剑存放于此,与某种祭祀有关?种种猜测,难以证实,青铜剑之谜随着远古时代的逝去成为千古之谜。而经历了两千年来的风风雨雨,青铜剑却依然保存完好,这可谓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