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在这里首先,做一个小小的澄清。师姐提醒我,昨日的文章里面谈到了粘糕,应该是黄米面。
非常惭愧,我记忆模糊,又不太会做饭,出现了这种低级错误,多谢师姐的提醒!
在社教期间,的确见了很多新鲜事,其中之一就是参观了当地的复式教学。
作为师范大学大四的学生,也参加过毕业实习,一直对乡村的教学非常感兴趣。这次参加社教,也特别想实地看一看,黄土高坡的农村教学是怎样进行的,
所谓复式教学,就是七八十年代在山区农村开始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大意是指,将两个或三个或者更多年级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大家在同一个课堂接受同一位老师上课。
课堂教学时,老师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其他年级的学生被安排作业或者自习,依次交替进行。
说穿了,就是乡村小学师资紧张,老师需承担多年级多项教学任务,老师工资低,任务重,赶鸭子上架,这种,教学模式,那个年代,广泛被各地所采用,现在想来有点儿心酸。

(网络图片, 非实景)
社教期间,我们小组的社教队员,观摩了,解放村的一堂复式教学课。
梁老师(化名)是解放村小学的校长,他30多岁,中等身材,一口浓重的清水河口音,温和而热情。
当梁老师把我们带进窑洞的课堂,10来个猴小子和猴女子(当地人以此称小男孩和小女孩)顿时活跃起来,对他们来说,我们这些陌生成年人,更像是动物园里的马猴,老师费了很大劲儿让大家安静下来。

(图片来自网络)
梁校长说了,今天,我们先讲我们一年级语文,二年级的数学做好准备,三年级的同学准备这节课学习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一年级同学,咱们今天讲,《祖国多么广大》。
同学们一起跟着我来读:
祖国多么广大。
大兴安岭,
雪花还在飞舞;
长江两岸,
柳枝已经发芽;
海南岛上,
到处盛开着鲜花。
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图片来自网络)
梁老师浓重的清水河口音,开始在窑洞里回荡。
今天有个生词,长江的长。
大家跟着我读,长江的长。
这时,一年级的五六个同学,熟练地朗诵起来;
声是ch,
韵是ang,
声调二声,
念作长,
长江的长。
大家都说着清水河口音,抑扬顿挫,带着唱腔,颇有韵律。
内蒙西部口音,包括清水河口音,习惯前后鼻音都读成后鼻音。轮和龙不分,文和翁同音。我听着师生们唱歌一样,把口诀唱出来。倍感新鲜。
接着梁校长,又要教二年级,连续的加,连续的除,好不热闹。接着他要布置二年级的作业,转过头教一年级,反复练《祖国多么广大》,一转身,面向三年级,他又开始了讲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同学们一起跟着我来读;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
不知不觉,这一堂令我别开生面的复式教学课就上到这里。
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梁校长,一切可好?现在的工资待遇可否满意?解放村的猴小子和猴女子们,他们后来成长得怎么样了?
我知道,国家在教育上这些年已经有了巨大的投入,复式教学,在相当多的地方。都已经绝迹。现在很多农村,正被少子化和一日千里的城镇化彻底改变,只是,山村的孩子们,可能要去更远的地方念书,如今现代化的小学课堂,是否还有师生们像当年那样热烈的互动?